北京小学生足不出校体验芬兰课堂
- 编辑时间: 2020-12-16
足不出校,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学生就体验了一天芬兰学生的校园生活。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和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芬兰教育集群主办的“芬兰开放课堂”教学展示系列活动走进北师大实验小学,芬兰教师马蒂娜和苏明娜带来了原汁原味的芬兰课堂,当天200多名首都及中西部多个区县的教师和教育界同仁通过课堂观摩、主题研讨等方式,就中芬教育改革进行了交流。
众所周知,芬兰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自2016年起,芬兰最新实施的课程大纲开始推动学校开展基于现象的教学(又称“主题教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此次的开放课堂,两位芬兰老师基于“动物”这一主题,融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手工等学科,带领学生学习“动物”的相关知识。
上课伊始,老师讲述了具有芬兰地域特色的绘本故事。随后,老师教孩子们认识故事中的动物,并通过给动物写名称、抄写动物习性特征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在音乐主题活动中,老师弹奏起当地乐器,孩子们体验沙球、三角铁和棍子,与老师一起学唱英语动物歌曲。课间休息时,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户外,一起做和所学动物、歌曲有关的游戏。数学课中,学生被分到不同的区域——拼图、七巧板、动物计算和数的游戏,通过游戏学习动物相关的数学知识。下午的手工课,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画,贴上揉成小球的彩色纸,制作成立体的小动物。
芬兰老师马蒂娜介绍,和传统教学相比,芬兰的“基于现象的教学”改革为每个孩子定制教学,关注创造性学习,倡导孩子从经验中学习,并拥有创新意识。
与之呼应的是,中国的小学在“主题教学”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创新与实践,北师大实验小学三(5)班班主任张老师介绍,学校每届三年级的学生都会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活动,融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二十四节气。校长吴建民表示,这样的主题教学在学校的各年级都有,比如四年级开展以端午为主题的活动。他认为,未来必须突出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主题教学是很好的教学途径。学校教育恰如本次活动的主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育人为出发点开展国际交流有利于双方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文/本报记者 张广林